——全省法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建设纪实
“真想不到,通过手机就能跨地区立案,速度真快。”7 月 10 日,兰州铁路运输法院和武威铁路运输法院顺利完成两起民事纠纷跨域立案工作,当事人感慨地说。
原告嘉峪关某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来到兰州铁路运输法院递交起诉材料时,经审核,该案的管辖法院为武威铁路运输法院。当事人从嘉峪关来到兰州若再赶去武威,不但路途遥远,也加大了原告的诉讼成本,立案庭工作人员与武威铁路运输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取得联系,通过移动微法院仅用了 5分钟就在手机上完成了跨域立案。
2019年6月以来,全省法院坚持以系统共连、服务共享为支撑,切实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回应群众司法需求、化解矛盾纠纷、彰显法院形象。快捷高效的多元解纷举措令老百姓赞不绝口,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更是让老百姓耳目一新。
在金川区法院组织开展的法官接待日活动中,办案法官深入当事人家中调解案件(2020年6月18日拍摄)。 省高院供图
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没想到在法官的调解下,我能这么快拿到拖欠4年多的劳务费,真是太感谢了。”6月20日,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村民在双湾法庭“法官联系点”拿到劳务费时激动地说。
2019年10月,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市所辖139个行政村、33个社区、部分企业及律师协会揭牌设立过滤分流、内引外联、引导调解、诉讼服务、诉调对接“五种功能”衔接的“法官联系点”。全市67名联系法官与所联系的乡村社区建立工作微信群,全天候服务人民群众,多方位对接联动部门,将多元解纷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走出一条审判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司法职责与社会职责共担、执法办案与法治维稳相结合的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子。自设立“法官联系点”以来,联系法官诉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400余件,大量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量。
无独有偶。岷县人民法院在全县推行矛盾纠纷化解“1+N”工作法,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定分止争“门诊部”作用;玉门市人民法院建立“多元一体、审调融合”工作机制,以党委主导聚拢矛盾纠纷化解合力,诉前分流化解成效显著;高台县人民法院健全完善的“一庭三所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实现司法调解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的合力……
“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全省各级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以多元主体参与、多方责任共担、多种机制共振、多种资源整合为着力点,以风险防控职能延伸、诉前解纷关口前移为突破点,立足司法职能推动形成多元解纷新机制,切实发挥了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链条效应”。多地法院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同时,协调推进诉源治理,全省各级法院受案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不断培育多元解纷品牌
“现在电信诈骗多发,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务工时要及时结算,切记索要条据。”
“有意见、有问题就及时联系特邀调解员,小范围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协调联系相关部门联合解决。”
这些都是两当县推行“民事直说”工作中发生的一个个场景。
当事人在甘州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操作自助立案、查询等服务终端设 备(2019年9月6日拍摄)。 省高院供图
7月10日,又是两当“民事直说”日。两当县人民法院的12名员额法官分别来到所帮扶的兴化乡各村和基层法庭辖区,按时列席“民事直说”会,与村民一起说农事、话产业、言发展,征求意见建议,普及法律知识,用以案释法的方式向现场群众答疑解惑,坐班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兴化乡仅有一起婚姻关系矛盾纠纷调解无果后诉至法院。
全省各级法院坚持因地制宜,深入研究矛盾纠纷类型特点和诉讼态势,不断培育多元解纷品牌。庆阳两级法院积极借鉴“枫桥经验”,立足“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精髓,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序融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解纷优势。临夏县人民法院、静宁县人民法院加强与乡镇、村两委的沟通协调,以“乡贤调解”民调工作模式向矛盾纠纷源头防控延伸,司法职能“重心下移”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分层过滤化解矛盾纠纷
张掖市民张某与邻居巨某因2万元借款一直未能偿还而闹到了甘州区人民法院。由于案件标的额较小,双方对事实也无争议,诉讼服务中心将该案分流至速裁团队。随后,在甘州区法院聘请的特邀调解员黄钰才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从该案立案至调解成功,仅用时6天。
甘州区法院是全省案多人少矛盾最为突出的基层法院之一,近年来,年均收案数超过2.8万件,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超过400件。为此,甘州区法院着力完善“分调裁审”配套体系,通过“三次分流”的工作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快速化解。自2019年以来,甘州区法院推动20类共6720件民商事矛盾纠纷在诉前向甘州区综治中心分流,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30件,实现了诉源治理和诉调对接“双轮驱动”。同时,建设2个律师调解室、2个特色调解室和8个专业化调解室,推动交警、劳动监察等部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速裁团队3名员额法官带领72名特邀调解员快速化解简单民商事案件4112件,使大量简单民商事案件通过审前调解和民商事速裁快速化解。
全省各级法院以风险防控职能延伸、诉前解纷关口前移为抓手,深入推进“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机制改革,以在线调解平台“大数据库”集聚整合,激活非诉资源“内生动力”,形成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模式。去年6月以来,全省法院共对接调解组织3267个,聘请特邀调解员3715名,诉前委派调解案件22594件,诉中委托调解案件26046件,速裁快审37924件,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多点共治、分层过滤的“漏斗”效应,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快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渠道。
生动诠释“最多跑一次”
兰州新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配备自助立案终端,引导诉讼群众自助立案;配备诉讼和执行风险评估自助终端,引导当事人降低诉讼风险……如果不熟悉自助设备,法院还有专门的导诉员会随时提供帮助,让当事人能准确、高效、快速的办理案件。
当事人在甘州区法院登记立案服务区办理案件立案业务(2019年9月 6日拍摄)。 省高院供图
这样的便捷,得益于全省法院全力打造的立体化、零距离、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格局。我省法院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作为诉讼服务发展新动能,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覆盖全省113家法院的“慧审云”平台,助推形成以电子诉讼服务为核心,以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深度运用,为当事人提供诉前调解、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便捷化服务,生动诠释了“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的为民“智造”新理念。
截至目前,移动微法院注册认证人数超过15586人、立案申请超过22516件,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用时减少1.64天,执行案件平均执行用时减少2.28天,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全省113家法院全部开通上线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驻调解组织1042个,调解员2729名,足不出户无缝衔接诉讼调解。(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