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同志,太感谢你们了!国家的政策好啊,我们这些老百姓在家里就能拿到户口簿了,再也不用跑路了。”杨大爷由衷地说。
6月4日,康县公安局大堡派出所民警入户走访时来到退伍老兵杨宏武家,他今年72岁,与老伴两人常年住在山上,因腿脚不便很少下山。民警在宣传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等知识后,询问老人是否有需要办理的业务?杨大爷问:“户口簿被老鼠咬坏,可以更换吗?”民警满口答应。6月6日,民警背上“警务背包”,再次来到杨大爷家中,为老人送上了崭新的户口簿,杨大爷非常感动。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摞防诈、禁毒、扫黑除恶、户籍、车管业务办理宣传资料以及户口簿、警民联系卡等,是康县公安局大堡派出所驻村民警“警务背包”中的必备物品。这个背包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民情、民意,背负着群众的重托和期待。
创新机制
推出“背包警务”
康县山大沟深,村民群众多住在山上,平时出门办事不便,康县公安局结合实际,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探索创新警务机制,深化便民服务实践。大堡派出所因地制宜,扎实开展社区警务、深入推进“背包警务”,实现了警务围着民意转,服务围着百姓转,民警走村入户到哪里,背包就背到哪里,警务就跟到哪里。“警务背包”成了民警走访入户、服务群众的“百宝箱”,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排摸化解、处警办案、服务群众的能力。
走村入户
开启“1+N”工作模式
民警走村入户时,主动开启“1+N”的工作模式(即民警背上一个“警务背包”,带着一个既定的工作目标或任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背包警务”之所以被群众称之为“百宝箱”,是因为民警的背包里不仅仅有防诈宣传、禁毒宣传、户籍和车管业务宣传资料,户籍信息核对、送证上门等业务也一并装进背包,还把社情民意、困难诉求以及“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聚民力”的办法和措施装进背包。通过开展“背包警务”,为基础信息采集、普法宣传、便民利民措施宣传、矛盾纠纷排摸、互动交流、定期回访、送证上门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许多矛盾纠纷在第一线得到有效化解,很多问题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顺利解决。
为民服务
推进“最多跑一次”
“背包警务”的推出,将“群众跑路”转变为“民警跑腿”,让民警做好服务的“加法”,换取群众跑路的“减法”,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的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实施。“背包警务”成为了山区群众证件办理、业务咨询的移动便民小窗口,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办事。同时,民警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自开展“背包警务”以来,大堡派出所共开展上门送证100余次,主动为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办理身份证20余张、补录户口3人,张贴新增门牌60余张,帮助困难群众和走访慰问20余人,救助流浪、走失人员19人次,开展普法宣传、反诈防骗、扫黑除恶、禁毒宣传300余次,排摸化解和回访矛盾纠纷30余起,辖区发案率大幅下降,群众法治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明显增强。(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饶剑 张宇飞)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