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铸警魂 立足本职勇担当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康丽
在酒泉市肃州区汉唐街南社区,只要提到“康警官”可谓是妇孺皆知。这名深受群众喜爱的警官,就是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东城关派出所汉唐街南社区民警康丽。
多年来,康丽扎根基层一线、立足社区岗位,小处着想、小事入手,用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赢得群众的信任,成为公安一线爱民为民的先进典型。
从警25年来,康丽心系社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2015年被评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评为“甘肃省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2020年11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发放“联心卡” 架起“连心线”
汉唐街南社区是一个外来人口多,且老年人居多的社区。
“尽管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政策都能在网上查询,但辖区内还有不会上网的老年人,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帮助。”为此,康丽坚持不懈地向居民发放“警民联心卡”,做到“分内的事立即解决、分外的事帮忙联系”。
年过七旬的居民赵某,从一名推销员手里买了5000元的甲壳素保健品,只吃了三粒后就卧床不起,情急之下,老人按照“警民联心卡”的提示拨通了康丽的电话。接到电话后,康丽经过多方联系找到了推销员和经营公司负责人,并协调市场监管部门来处理,为老人挽回了经济损失。从此,“钥匙、身份证、警民联心卡”是赵大爷出门必不可少的三要件,并见人就宣传。
居民邱某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前几年因经常出门伤人,父亲邱老不得不将其用铁链拴在家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康丽立即与社区干部一同向民政部门写报告申请到1000元的救助金,让邱老为儿子治疗。2015年,政府推出新政策,免费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康丽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邱老,并协调将邱某送往医院治疗。邱老感慨地说:“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安度晚年了,是你帮我解决了几十年的生活难题。”
调解“小矛盾” 树立“公平线”
调解矛盾纠纷是社区民警的一项基本功,也有利于在群众心中树立依法办事的“公平线”。
居民孙某因家庭困难,以无能力缴纳为由拒不交纳物业费,与其他业主发生争执。康丽通过走访了解真实情况后,经过三天的调解,终于使老人同意交纳物业费。2016年10月,孙某又因自建的简易房被隔壁公司施工时不慎挖塌,在工地上阻止施工人员施工。接到报警后,康丽主动找到工地负责人和孙某,将双方叫到社区警务室,并邀请司法所和社区干部一同对此事进行调解,施工方答应给孙某重建房屋,孙某感激不尽。
练就“一口清” 夯实“基础线”
熟悉率,是社区民警的另一项基本功。几年来,康丽将辖区内的机关单位、公共场所、特种行业、暂住人口、租赁房屋情况收集整理,逐一翔实建立档案,并用工作手册分类记录随身携带,练就社区情况“一口清”。 她还利用手机微信,分别建立了公共场所和特种行业微信群、快递业微信群、出租房屋房主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沟通交流,宣传法律法规,受到群众的好评。
通过多年的社区工作,康丽总结出了“电话入户、错时入户、帮助入户”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的方法,推行“以房管人、以物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线”。
自建“小分队” 搭起“安全线”
“群众看公安,关键在治安。”在社区工作多年,康丽深深体会到干好社区治安工作仅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力量。
为此,她与社区协议,建立了汉唐南社区“综治小分队”,承担起了安全宣传员、楼道管理员、情报信息员的职责。康丽常说,小分队就是社区平安建设的先锋队。
2012年,在辖区居民楼暖气改造时,连续几天发生楼道内的铜阀门被盗案件,辖区供热公司反映情况后,康丽带领“小分队”人员24小时蹲点守候,经过两天的努力成功破案。从此,再未发生阀门被盗案件。
开通“防控网” 筑起“平安线”
为了提升辖区立体式防控体系水平,康丽不厌其烦,挨家做工作。
2010年,康丽向一家火锅店的张老板推荐安装公安安全视频系统,张老板多次拒绝。同年7月的一天,有位顾客吃完饭后称自己的皮包在火锅店内被盗,要求赔偿。报案后,康丽经过调查,原来这位顾客在进店时就没有拿包,还了张老板清白。由此,张老板态度大转变,主动配合工作。
目前,汉唐南社区智能化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成为第一批受到区委表彰的“平安和谐社区”。(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