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的S215线,北连内蒙古、南接青海省界,316.24公里的路程不仅是串联甘青蒙三省区协同发展的“经济纽带”,更承担着保障酒钢镜铁山矿等重点企业运输的“生命线”。其中,土达坂至二指哈拉路段穿越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4500米的最高海拔、零下10℃的年均气温、长达半年的冰冻期,叠加密集的重载交通,共同构成了高寒生态区公路养护的“考题”。
面对挑战,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科技,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为高原砂砾路面可持续养护探索出一条兼具行业价值与生态意义的新路径。

筑牢根基守好底线
面对日均通行量高达1万辆的密集车流和汛期强降雨的叠加冲击,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坚持将精细化的日常养护作为保障通行的第一道防线。
强化基础维护保畅通。常态化开展砂路整平,及时修复护栏、示警桩、标志标牌等交安设施,确保道路基础通行条件与安全警示功能完好。
深化预防性养护防风险。汛期前全面巡查、动态监测路况,提前疏通涵洞、边沟;汛期加密对关键节点的监测,及时处置安全隐患。同时,联合肃南、玉门等地执法部门开展超限超载专项治理,从源头减轻重载车辆对路面的破坏,2025年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聚焦精准排查治隐患。对全线进行系统性风险排查,明确K197+300等4处自然灾害风险点,实施专人常态化动态监测,并设立安全提示牌。针对各点位特征,制定科学整治方案并上报,为实现精准治理奠定了基础。
养好公路保障畅通
为破解保护区“取料难、成本高、限制多”的困局,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推动技术革新与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开辟材料循环新途径。针对砂石材料运输成本高出普通路段40%以上的困境,大力推行废旧材料回收再利用。在S215线、S305线累计回收铣刨废料3000立方米,用于S215线K218-K225段坑槽填补,减少固废堆放2600余立方米,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技术破冰”,引入高效耐久新工艺。为克服传统热补工艺能耗高、质量难控、病害易反复的缺点,引入并探索应用“就地冷再生+E碎封”新技术。在K228+500至K229+800段实施后,将砂砾路面改造为铺装路面,路面承载能力提升25%以上,施工周期缩短50%,减少碳排放约15吨,预计使用寿命延长3至5年,为高寒砂路养护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对症下药”,提升精准处治新效能。采用“乳化沥青+铣刨料冷拌技术”对旧沥青路面病害进行处治,全年完成修补1000余平方米,实现了对特定病害的快速、环保处治。
服务社会促进发展
在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这一生态重地,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养护全过程。为防范汛期水毁,在K218+200至K248+000段,采用人工配合小型设备的方式,完成约30公里边沟开挖修整和2万立方米河道清淤,使路基冲刷风险降低70%,既保障了路基稳定,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扰动。进一步加强省界路段养护,规范设置标志标牌,清晰标注养护责任,以扎实的工作和透明的沟通,维护了甘肃公路的良好社会形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将不断总结S215线养护实践经验,优化技术方案与管理模式,进一步探索高寒生态区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方法,力争在材料循环利用、低碳养护工艺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以更优质的公路养护服务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季怀宇 )
责任编辑:杨洁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