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白银公路发展中心聚焦公路养护“点多线长难统筹、人员分散监管难、人车混杂风险高”治理难题,系统构建“人防筑基、技防赋能、措施防固本”三位一体管控模式,通过“三道锁”赋能协同发力,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前置防控”转型,为公路养护作业筑牢安全屏障。

第一道“责任锁”
思想赋能——厚植全员安全自觉
锚定“责任落地、意识入心、技能提升”目标,搭建全链条人防体系,让安全责任从“层级传递”变为“主动践行”。
清单化闭环明责。推行“明责践诺”行动,建立“党委+支部+工区+作业现场”四级责任网格,逐级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将抽象安全要求转化为具象岗位清单,明确责任边界、履职标准及追责情形,让“人人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理念深植人心。
场景化精准施教。创新推出“站台五分钟、人人讲安全”微课堂,聚焦当日作业风险点、操作规范与应急处置要点开展短平快讲学,摒弃理论灌输、直击实操核心,让安全知识随学随用。
实战化以赛促学。举办“公路安全 畅行先锋”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以学促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精心制作推送“陇小路说安全”系列宣传视频,通过还原违规操作事故案例、记录规范作业温情瞬间、解读安全规程核心要义,将刚性制度转化为柔性共识,让安全文化直抵人心。
第二道“科技锁”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防控体系
深化智能设备与管理机制融合,为安全管控装上“智慧大脑”,让安全治理更精准、更高效、更智能。
智能穿戴“随身护”。全面推广集“实时定位、视频传输、一键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安全帽,实时可视化监控作业人员轨迹与现场环境,一旦发现违规操作或突发险情,即时发起语音警示、快速调度支援,为一线职工筑牢“随身携带”的移动安全盾。
电子围栏“隐形守”。针对作业区“车辆闯入、人员误入”高频风险,借助电子围栏技术,按作业场景风险等级划定“安全区、预警区、禁止区”三级防护圈,社会车辆闯入作业区域时,设备即刻触发声光报警,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现场负责人手机与后台终端,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车路协同“智慧巡”。应用车路协同数智养护巡查技术,依托营运客车、巡查车辆等移动载体采集的路面动态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路面裂缝、坑槽、路基沉降等公路病害进行自动识别、分类与研判,大幅提升隐患识别准确率、覆盖面与巡查效率,为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道“措施锁”
机制赋能——夯实长效安全保障
聚焦安全管理“长效化、常态化”目标,通过排查、联动、演练三维发力,推动安全治理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治理转型。
常态化排查除患。建立“交通事故现场必复查、重点部位必核查、重要时段必清查、自然灾害必排查、特殊事件必筛查”五必查机制,定期联合公安交警、行业专家开展专项“把脉问诊”,对发现的隐患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实行台账管理、销号推进,确保隐患动态清零。
联勤联动聚合力。牵头制定《白银市公路极端事件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公安交警、应急管理、气象等12家单位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规范联动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一键调度、全域联动、协同处置”快速响应模式,大幅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能。
实战演练强能力。修订完善防汛、地震等专项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多场景实战演练,与宁夏公路管理中心中卫分中心签订跨区域保通保畅合作协议,明确恶劣天气应对、车流精准管控等细则,联合开展甘宁跨省应急演练,提升协同保通能力。(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王馨瑶)
责任编辑:杨洁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