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38线五台岭1号、五台岭2号隧道、石界子隧道、加龙山隧道及G312线大靖峡隧道,如同镶嵌在武威山川间的一串明珠,连接甘青两地。
今年年初,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围绕公路数字化、智慧化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打响了这场隧道机电设施升级改造的攻坚战,通过照明无极调光、火灾自动报警、视频事件检测、电力自动监控、广播与紧急电话结合、EPS和UPS双重后备电源等技术的使用,构建起覆盖“照明、供配电、监控、通风、消防”五大系统的智能网络,实现了全时段、多区域的隧道自动化管理和监控。

五台岭一号隧道
“以前隧道照明就像老式手电筒,亮度一成不变,现在这套系统堪比智能台灯,能根据外界光线自动调节。”该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控制面板上跳动的数据介绍道。通过采用0-5V和0-10V模拟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结合“人工+实时+时序”的全自动化照明管理方案,隧道实现了从“恒亮模式”到“按需调光”的转变,不仅消除了“黑洞”“白洞”效应带来的安全隐患,更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
走进监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5座隧道的各项信息,本次项目对隧道广播紧急电话、火灾报警、视频监控、电力监控、照明调光、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等系统进行了整合,开发隧道综合管控平台,由以前的每个系统需要一名值守值班人员缩减为监控员可在一台电脑上查看所有系统状态,大幅降低了管理单位运维成本。
在消防系统升级中,工程团队采用火灾报警感温光栅技术,构建起全面无死角立体消防防护网。“现在隧道消防就像配备了智能灭火器,既能实时监测过热状态,又能在火情初期快速响应。”项目办负责人的比喻生动形象。这种“感知-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让隧道安全防护等级实现了质的飞跃。
变革不仅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工程团队在灯具选型上坚持“一隧道一方案”,根据不同隧道的长度、海拔和交通量精准配置光源;在施工过程中推行模块化作业,减少现场扬尘和噪声污染;在设备采购时优先选择环保材料,更换的废旧灯具全部实现回收处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链条绿色理念,让每座隧道都成为践行“双碳”目标的生动注脚。

隧道机电设施养护工程实施现场
从“铁锹加镐头”的传统养护到“智能加数据”的现代运维,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武威公路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在G338线的崇山峻岭间写下了新时代的养路篇章。
夜幕降临,五台岭隧道群的灯光如同银河落地,照亮了雪域高原的夜空。这束穿越群山的光芒,是科技之光,照亮了智慧养护的前行之路;是希望之光,温暖了万千群众的出行之路;更是精神之光,映照了武威公路人锐意求变的奋斗之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李照军)
责任编辑:杨洁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