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316线上,一座名为塘玛当桥的普通公路桥,正经历着不平凡的变迁。如今,在甘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合作公路段的精心呵护下,它焕发出新的生机。
前世
塘玛当桥承载了矿产资源运输的功能,经历了高原环境的严酷考验,默默服务着过往的车辆与行人,是甘南州交通网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养护
针对桥隧养护难度大、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合作公路段安排了专职桥梁工程师对全线桥梁安全隐患及病害进行调查、制定养护方案,做到调查详细,方案可行。同时,按养护规范要求购置桥梁检测设备,使桥梁养护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024年,合作公路段确立了“一桥一主题”的养护思路,确定了塘玛当桥为示范桥梁。在打造示范桥梁的过程中,桥梁工程师从改善桥梁面貌入手,通过桥下空间治理、清洁桥面、擦拭标牌、刷新护栏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桥梁运营质量。
蝶变
如今的塘玛当桥,已是旧貌换新颜。合作公路段建立“一桥一卡”制度,实行清单化管理,使桥涵日常养护常态化,用有限的经费和无限的养护,提升桥梁面貌和使用年限。

这种精细化、规范化的养护模式,不仅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也为当地节约了大量的重建资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塘玛当桥不仅恢复了最佳运营状态,还成为了一座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桥梁,继续履行着连接两地、服务民生的重要使命。
起航
塘玛当桥所在的G316线,车流繁忙,与不远处的夏河机场航线交会,以一座桥的姿态将高原陆地大通道和高原天路紧密相连。橘色与蓝色完成心与心的碰撞,见证一次次梦想的起航。
在“四好农村路”建设政策的支持下,合作市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发展农牧业、旅游业,群众收入明显提高。正如当地村民桑吉克所说:“现在路好了,家里也买了越野车,想去哪里都方便得很。放牛的牧场也可以开车到达,太方便了。”

如今,驾车行驶在G316线上,塘玛当桥仿佛一道金色的纽带,连接着两个草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桥身上养护人员留下的“橘色呵护”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桥不再只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养护人心血的温暖存在。(供稿:甘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杨洁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