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安适,1963年3月参加工作,1995年9月退休,是甘肃省定西公路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的退休职工。秋日的阳光格外温暖,国庆前夕我和几位老伙计拄着拐杖,慢慢登上了定西的南山。站在山顶往下望,一条条柏油马路横平竖直,高楼矮楼错落着,穿城而过的河水清凌凌的——这哪还是我年轻时记忆里的定西?看着眼前的景象,回首几十年走过的路,我心里感慨万千。从吃不饱饭的年月,到如今顿顿有肉、住宽敞房、天天乐呵呵,我们这些在土里刨过食、在山里修过路的老伙计,真是打心眼儿里觉得:这辈子,值了!
青春
田埂上“跑”出的机械能手
见证从“无路”到“有路”

1963年,我刚满二十出头,正是浑身有使不完劲儿的年纪。那会儿县里来了一批“宝贝疙瘩”——国产东方红机车,锃亮的车身,轰鸣的马达,在当时可是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我有幸成了第一批机车手。往后的十来年,我的日子基本是“追着太阳走”。天不亮就爬起来,春耕时翻地,秋收时拉粮,车轮碾过的土坷垃,都带着我们的汗珠子。
1980年的春天,我刚从田埂上回来,就被领导叫到了办公室:“安适,修公路需要机械手,你去不去?你这手艺,公路上缺不得!”我心里“咯噔”一下——修路?那可不是在田里跑直线,这山里的石头比铁还硬,能啃得动?但看着领导眼里的光,我把心一狠:“去!只要能让定西的路好走点,我安适啥苦不能吃!”
刚上公路段那会儿,定西的路是啥样?县城里就一条坑坑洼洼的“主干道”,一下雨全是泥坑,马车陷进去得几个人推;乡下更别说,山里的村子大多靠“羊肠小道”连着,老乡们背洋芋去县城,天不亮出发,天黑才能到,半道上摔跟头是常事。我第一次跟着队伍去修国道312线定西段时,工地上连台像样的挖掘机都没有,开山全靠钢钎凿、炸药炸,运土靠手推车,压路靠“石碾子”——就是个大青石滚子,几个人拉着在土路上来回碾。
工棚搭在半山腰的土坡上,冬天北风顺着墙缝往里灌,晚上睡觉裹着棉被还冻得打哆嗦;夏天更难熬,蚊子跟小飞机似的,煤油灯的光昏昏暗暗,我和徒弟们就着这点光画机械图纸、记维修笔记。有次修一段“便道路”,路外侧就是几十米深的沟,我开着老式推土机贴着崖壁作业,车轮一半悬在外面,手心的汗把方向盘都浸湿了。徒弟小王吓得脸发白:“安师傅,咱慢点!”我吼他:“慢?老乡们等着路通呢!咱多推一铲子,他们就能早一天少走十里泥路!”
通车那天,老乡们提着篮子来工地,里面是煮鸡蛋、烙饼,还有个老大娘拉着我的手哭:“安师傅,以前娃上学要翻三座山,现在走公路,半个时辰就到!”听了这话,我心里想:“这路,真不是石头铺的,是咱和老乡们的心连起来的。”
中年
从“土路”到“油路”
技术跟着时代一起“跑”起来
90年代初,公路建设开始“提速”,我开的机械也跟着“鸟枪换炮”了。以前的压路机是“铁疙瘩”,全靠人手动操作,一天压不了两公里路;后来单位来了台带驾驶室的振动压路机,方向盘带助力,仪表盘亮堂堂,我跟个稀罕宝贝似的,晚上都要去驾驶室里擦一遍。徒弟们笑我:“师傅,您对机械比对娃还亲!”我瞪他们:“这机械是咱的‘腿’,腿好了,路才能修得平、修得快!”修定西到临洮的“定临路”时,第一次用上了“沥青摊铺机”。黑色的沥青冒着热气从机器里“流”出来,后面跟着压路机一压,路面光溜溜的,像块黑缎子。我开着摊铺机在前面走,后面老乡们跟着看稀奇:“这机器咋这么厉害呢?铺出来的路滑不滑?”我停下车给他们解释:“这叫‘沥青摊铺机’,铺筑路面又快又平,以后汽车跑起来不颠,拉洋芋、药材,一天能多跑两趟!”那天收工后,我蹲在新铺的油路上,用手摸了摸,烫得赶紧缩回来,心里却热乎乎的——以前修土路,一场雨就冲得坑坑洼洼,现在油路能管十几年,这才是“给子孙后代留路”啊!
也是这年,我当上了机械班班长,带了十几个徒弟。我跟他们说:“咱修路不光要有力气,还得懂技术。国家发展快,机械更新快,咱脑子跟不上,就修不出好路!”我带着徒弟们啃技术手册,把机械拆开再装上,手上的油污洗都洗不掉,指甲缝里全是黑的。有次摊铺机的液压系统坏了,厂家技术员要三天才能到,我带着徒弟们对照图纸,熬了一个通宵,硬是把零件拆下来修好,没耽误第二天铺路。徒弟小李后来成了段里的技术骨干,他常说:“安师傅,当年您教我‘机械是死的,人是活的’,我现在还记着呢!”
老年
从“修路”到“看路”
四十年后,路成了“致富网”
1995年,我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刚退休那个月,我特意去了趟312国道。站在当年修的路上,看着一辆辆卡车、客车呼啸而过,车轮碾过平整的油路,一点不颠簸。旁边有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停下来,问我:“大爷,您知道去兰州的高速还有多远吗?”我指了指远处:“过了前面那个收费站就是,走高速,一个小时就到!”小伙子笑着说:“还是现在路好,我爸说他年轻时去兰州,骑自行车得两天!”听了这话,我心里暖暖的,那是作为公路人的自豪。
退休后这些年,我没事就爱坐着公交车在定西转。以前全县就几条“断头路”,现在高速、国道、县乡道织成了网,连村里都通了水泥路。去年夏天,我跟孙子开车走定临高速,路上车不多,服务区里有空调、有热水,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前方路况。看着一辆辆新能源车从眼前驶过,想着“这辈子,没白干。”
是啊,没白干。从钢钎凿山到机械铺路,从土路泥坑到高速路网,从“无路可走”到“抬脚上车”,我这双手,握过拖拉机方向盘,摸过压路机的铁滚子,也擦过徒弟们手上的油污。现在老了,手有点抖,但每次看到定西的路,心里就踏实——咱修的不是路,是老百姓的“幸福道”,是国家的“富强路”。这路啊,就像咱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亮堂!
从开东方红机车在田里“跑”,到开压路机在山里“铺”,我这辈子没干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跟着党、跟着国家,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就是我——一个公路退休老职工的人生,平凡,却踏实;忙碌,却幸福。(供稿:定西公路事业发展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杨洁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