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抗击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同频共振 凝聚抗疫强大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深入抗疫一线采访报道。资料图
他们,向险而行,用文字,用镜头,书写媒体担当,吹响抗疫号角,以温暖感人的新闻作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他们,以艺战“疫”,用书画,用歌舞,点燃艺术使命,以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汇聚抗疫温暖力量……
疫情袭来,我省宣传文化系统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闻令而动,以笔为戈,以艺为帆,以歌为号,用情、用心、用力,温暖甘肃,凝聚起同心抗疫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
设计:郁洁
媒体担当传递抗疫正能量
疫情防控一线的忙碌身影里,逆行的最美“背影”里,还有广大新闻工作者。
疫情当前,作为时代记录者的新闻工作者,与抗疫中的其他逆行者一道,无畏前行,冲在一线。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陇原人民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和感人事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讲述甘肃抗疫好故事,传递甘肃坚强好声音。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第一时间派出驻甘记者,深入抗疫一线,为全省疫情防控发出权威报道,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甘肃省广电总台等省属和地方媒体,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及时发布抗疫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加强舆论引导、凝聚抗疫力量,书写省属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甘肃日报社社委会、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委快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部署,集中优质采编资源成立融媒体报道团队,开设“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特刊和栏目,全力展开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工作。
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举措安排的重点稿件,一篇又一篇,准确、及时地传向陇原儿女。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离现场越近,新闻就越有价值。甘肃日报应急小分队和各市州驻站记者深入街道社区、定点医院、商贸市场、公路卡口,捕捉和报道抗疫一线的暖心点滴。
他们,顾不上父母妻儿,用一次次现场采访、一组组一线镜头,一篇篇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生动报道,反映各地各部门抗疫的举措,讲述普通民众的抗疫故事,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向市民百姓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科普知识。
截至11月29日,甘肃日报共刊发疫情防控消息、通讯、图片等各类报道900余篇,其中评论21篇,推出疫情防控特刊近100个。
省广电总台通过融合报道,在《甘肃新闻》等主干新闻栏目和新媒体平台中同步开设“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专栏,党员冲锋在前,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报道。
时代在变,新闻呈现的方式在变,但新闻人的使命永远不变。
海报、图解、长图、手绘、H5、短视频……全省各级新媒体平台编辑记者,以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产品,以全景式传播形态,构筑合力战“疫”的“最强音”。
甘肃新媒体集团自主研发的“甘肃新冠疫情风险区域分布地图”迅速上线,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省内确诊患者轨迹,截至11月29日,访问量达367万人次。报业集团公司各媒体平台累计刊发各类新闻及新媒体稿件19014篇。
截至11月29日,新甘肃客户端及负责运维的第三方平台账号共发布疫情相关稿件1.3万余篇(条),全网累计点击量超9.5亿人次。
天水市发生疫情后,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省广电总台第一时间组建融媒体采访小分队,深入天水疫情防控一线,用手中的笔、相机、镜头、话筒,及时跟进报道,全方位展示天水疫情防控强力举措和动态进展。
穿梭在街道社区、往返于核酸检测点、出入隔离病区……发生疫情的兰州、天水、张掖、嘉峪关、陇南等地的报纸、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一线,采写大量一线报道,并与省级媒体上下联动,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11月3日上午,我省本轮疫情首批3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这一消息经各大媒体刊播就瞬间“刷屏”,恰似一缕春风,让大家感觉到“再冷的寒风也吹不散希望”。
……
“我们的职责,就是让人们始终相信希望。” 一位新闻工作者说。
他们,将方块字化作剂剂良药,将镜头当作盏盏明灯, 治愈病痛、照亮寒夜,更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铿锵时代声音,用事实击退谣言,用知识消弭焦虑,弘扬抗疫精神,传递榜样力量,为打赢陇原疫情阻击战凝心聚力。
设计:陈雅楠
文化相伴守护心灵的宁静
省博物馆闭馆、省图书馆闭馆、莫高窟暂停开放……疫情以来,为尽快阻断疫情传播链,我省文化场馆不得不暂停服务。
“疫情期间,怎样做好居家消毒?”“看,你‘宅’的样子” ……省图书馆线上开辟战“疫”专栏,通过防疫主题文章、漫画、短视频和本土原创歌曲,推送疫情防控最新动态,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和科学防疫方法。
省图书馆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云、门户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每日阅读、微讲座等栏目,以内容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服务,还特别接地气地开设了文化慕课,在阅读之余,教读者“学跳恰恰舞”“认谱学歌”,妥妥地闭馆不闭网,服务不打烊。
“家庭美食达人是如何练成的?”“流感病毒知多少?”“疫情全球化之下的心理调适与健康维护” ……兰州市图书馆开设的宅家抗疫观“视”界、在线展览、有声推荐、名师讲坛、防疫常识、精选荐读等栏目,同样内容丰富。
因为,他们知道:好书相伴,心暖不惧冬寒。
“抗疫,我们马力十足。”省博物馆铿锵发声:博物馆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文物,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蹄翻腾,长鬃飞扬,天马奔腾,昂扬奋进——省博物馆推出的国宝“马踏飞燕”(音译为“马踏肺炎”)海报,引起观众共鸣,纷纷感慨地说,“吾家有绿马,定能战胜疫情。”
点击“数字敦煌博物馆”,根据语音和数字游览线路,民众可沉浸式游览敦煌博物馆魏晋、唐、元、清等各代展厅,“屏对屏”感知古丝路文化艺术的魅力;上线 “唐·童子填鸭陶俑” “汉·陶楼院”等海报,倡导民众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做核酸检测,武威市博物馆别出心裁推出的《武博助力·文物战“疫”》系列广受欢迎……我省各地博物馆以馆藏精品文物为载体,或以馆藏国宝开展“花式战‘疫’”,倡导大家科学防疫;或“上新文创产品”,线上缓解民众焦虑;或以“博物馆+虚拟数字展馆”的云游模式,让文物“动”起来,让疫情防控知识“活”起来。
因为,他们相信:传统文化相守,温暖而有力量。
“你着万缕白纱/与这入冬之雪/湮没金城疫疾”“静,是一瞬间/动,是一刹那/动静结合,是跨越生命的里程” ……读者纷纷响应省图书馆举办的“三行情书诉我心”活动,“云”中寄锦书,深情表白风雨里、寒夜里,平凡而又英勇的逆行者。
“同心抗疫,用爱发声”线上朗读活动、“众志成城·童心抗疫”征文活动、“携手抗疫情,书香伴我行”疫情防控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抗疫英雄,我想对您说”视频征集活动……各地各级图书馆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
因为,他们知道:深情在心,不吐不快。
不止如此,也不只图书馆和博物馆。
《读者》,陪伴一代又一代读者成长,被誉为“心灵的读本”。疫情之下,又怎可缺席?
医学定点观察宾馆、封闭小区、榆中县融媒体中心、甘南州合作一中、帮扶村、抗疫一线……一本本带着墨迹馨香的《读者》,送抵人们手中,传递疫情之下独特书香,更传递浓浓的“读者力量” 。
历史人文、亲子儿童、时尚生活……省文旅厅短时间内上线的“甘肃文旅有声图书馆”,以19个板块、3万余本优质有声书的海量内容,打破时空限制,不仅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听”,更以“互联网+文化”的形式,将甘肃厚重的文化内容转换成或幽默风趣,或严谨科学的声音内容,全面展示甘肃特色、讲好甘肃故事、传播甘肃声音。
设计:王典
以艺战“疫”传颂陇原抗疫故事
疫情大考,考验艺术答卷。
面对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省各级各地文艺院团和文化工作者,集结“亮剑”,纷纷出击,以艺战“疫”,既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又凝聚磅礴文化力量。
“要组织创作昂扬向上、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唱响主旋律的抗疫文艺作品。”省文旅厅、省文联主要负责人发出倡议。
《最美逆行者》《抗疫卫士》《成·城》……一时间,我省书画家的创作激情被迅速点燃,纷纷执笔赋彩,为逆行者画像。
省歌舞剧院创作歌曲《雪花的绽放》,致敬一线核酸采样工作者;省话剧院34名话剧演员,隔空录制、创作完成配乐诗朗诵《金城兰州·我的家乡》;省陇剧院联合创作歌曲《因为有你》,省陇剧院志愿者拍摄抗疫MV《别怕,我的亲人》……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国有文艺院团充分发挥文艺突击队作用,聚焦抗疫一线,创作文艺作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彰显陇原疫情阻击战中的甘肃力量与甘肃担当。
兰州大剧院的戏曲联唱《社区颂·曙光》,铿锵有力;临夏州花儿剧院创作的花儿联唱《送走瘟神 再把花儿唱》,特色浓郁;白银本土漫画家宋旭升创作的《中国功夫》《医者仁心》等漫画作品,诙谐有爱……各市州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本土文艺资源优势,以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宣传防疫知识,鼓舞抗疫士气,既满足了群众居家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
歌曲、魔术、诗歌、摄影……省文联组织我省文艺工作者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凝聚抗疫力量,用实际行动以艺战“疫”。
“温暖怎么会被隔离,有你就有生命奇迹……”由王彬作词、熊道斌作曲、李润编曲、戴海霞演唱的歌曲《因为有你》,旋律优美,表达了陇原儿女共同的心声。
这歌声,在夜空中、在阳光下、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一条再普通不过的丝巾,瞬间化为一只展翅飞翔的白鸽;一张平平无奇的纸张,转眼变成一只口罩……省杂技家协会的艺术家用神奇的魔术,传递温暖。
“黄河东流 见证着兰州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白塔高耸 亲历着金城牛肉面飘香的清晨/那一刻 喧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 赵武明、赵子萌专为2021甘肃抗疫创作的诗歌《让陇原大地洋溢春天气息》,在省朗诵协会主席于芳等人的倾情朗诵下,激昂奋进,响彻陇原大地。
党旗飘扬的社区值守现场、全员核酸检测的有序现场、紧张忙碌的口罩生产现场……省摄协举办的“影像抗疫·温暖陇原”甘肃摄影界抗疫主题作品网络展,借助影像艺术魅力,全面展现甘肃抗疫工作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感人瞬间,彰显陇原儿女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良好精神风貌。
还有,高校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和团体,如一匹匹骏马,驰骋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赛音作曲的《战疫之歌》,激昂澎湃,广为传唱;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巴特尔创作并演出的舞蹈《在一起》,展示了陇原人民坚定不移的抗疫意志。
“性命相托,我是你的依靠;白衣誓言,经得起战火燃烧……”兰州老兵合唱团为战“疫”而歌,一曲《白衣长城》,雄浑有力,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一场特殊的战“疫”,让人们知道了一个叫“兰州青年”的艺术创作群体。这群热血的“兰州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创作的抗疫公益MV《加油兰州》《兰州需要静一静》《加油甘肃》等歌曲热播网络,成为疫情期间抚慰人心、鼓舞人心的一股温暖力量。
“祝甘肃人民早日战胜疫情!”吕继宏、戴玉强、张保和、乌兰图雅、央金兰泽等50余位文艺工作者纷纷发来慰问视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疫情无情人有情。我省文艺工作者用文字、声音、舞蹈、画笔,创作出一批批形式多样、感人至深、激荡心灵的文艺作品,传承的,是“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展现的,是“胸怀国家,心系人民”的时代担当。
“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做一个温暖的人,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这是文化的声音和魅力,这是甘肃的胸怀和底气。
从11月9日到11月28日,我省连续20天没有出现本土确诊病例。截至11月27日,本轮疫情144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随着好消息不断传来,我省受新一轮疫情影响的企业陆续恢复正常生产;各类学校有序复课,学生再次回到校园;商店餐馆逐步恢复正常营业,人们的生活正在回归正常。
虽然这场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交给甘肃后半部分的“考题”,依然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本领和水平,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
2021年即将收官,留给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再接再厉,以更大干劲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