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新春走基层】“钢轨神探”这样战严寒保春运

发布时间:2021-01-27 09:47:15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省政法工作三年大提升行动冲刺收官的一年。

新春佳节将至,本报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指派记者深入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特别是走进基层政法单位,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探寻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留下的印迹,了解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举措成效,反映干部群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报道全省统筹疫情防控和节日保障的进展效果,讲述政法机关推进政法工作三年大提升行动的动人故事,记录陇原大地浓浓的“年味”,为“十四五”顺利开局、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连日来,在绵延千里的祁连山下,在张掖山丹军马场至张掖西的高铁线路上,钢轨探伤车来回穿梭。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工务机械段的“钢轨神探”不畏严寒,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开展安全检查。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1年春运即将拉开战幕,这些“钢轨神探”为线路“把诊号脉”,发现并消除钢轨问题隐患,全力保障春运期间兰新高铁列车大密度、高质量、更安全地运行,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让旅客的返乡之路更顺畅、更放心。

钢轨在列车运行中会因磨耗和疲劳产生擦伤、裂纹、核伤等内部伤损,若不及时发现,严重时会危及行车安全。而此项工作既精密又繁重,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很重要,准确识别数据的信息更关键。作业人员需要熟知“钢轨伤损模式库”中的各类“案例”和运用限度数据,以便将检测数据与模式库中的情况准确匹配,从而获得最精准的探伤结果。

“探伤作业人员在工作期间精神要高度集中,如果探伤误诊或者漏诊,后果不堪设想。每次作业一般持续三到四个小时,需要一直盯着电子显示屏作记录。”负责探伤检测的王沛沛说。

发现钢轨病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可能一周也不能发现一处病害,也可能一天就能发现好几处病害,所以更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作业人员探伤期间必须不间断地盯着“B超”数据图。在钢轨探伤车里,有司机、有负责探伤检测、调试、轨道巡检的人员,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钢轨探伤车的探轮外面被一层材质为环氧树脂的塑料包裹着,长时间运行探轮与钢轨亲密接触就会使探轮外层磨损,探伤数据就无法采集,需要立即更换探轮。1月23日零时20分,钢轨探伤车慢慢地停下,负责更换探伤轮轴的张惟杰快速打开驾驶室门,穿上厚重的大衣,敏捷地来到车下,只见他躺在冰冷的地面上,迅速松动螺栓,更换时间虽然只有短短4分钟,但张惟杰的手已冻得通红,哈气凝结在双眉。

“高铁旅客列车的安全是铁路保障运输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冬季高铁探伤作业尤为关键,气温低钢轨较为‘脆弱’,探伤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检测隐患问题,提高铁路线的安全性。”钢轨探伤车间主任张志军介绍说。(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维琴 通讯员 强科 俱娜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