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沃土 厚植法治根基 ——通渭创新构建青少年红色法治教育多维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22 18:14:44     来源:法治甘肃网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法治教育是塑造其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通渭县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创新“红色铸魂、法治育人”模式,深耕红色沃土、厚植法治根基,构建青少年红色法治教育多维体系,让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交融,着力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法治教育阵地建设

  阵地是法治教育的根基。通渭县秉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理念,构建以县司法局指挥中心为枢纽的“1+N”青少年普法格局,夯实法治教育阵地基础。作为“1+N”模式核心枢纽,通渭县第二中学省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以280平方米空间打造红色法治、非遗普法等五大主题展区。通过图文、互动、实物等多元形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投用后已开展 30余场活动,接待师生3600余人次,成为青少年学法“主阵地”。

  在此基础上,通渭县拓展“N”个特色阵地:县检察院未成年一站式保护中心提供法治与心理服务;榜罗纪念馆依托长征历史开展红色法治教育;思源学校、消防大队基地融合国防、安全与法治教育;西关小学书法基地、非遗剪纸普法基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传播法治知识。7个阵地与核心实践中心联动,构建起全县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为实践活动筑牢根基。

激发红色法治传播活力

  “红军叔叔,这个苹果您就收下吧!”“孩子,谢谢你,但我们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苹果不能要。”舞台上,两名小学生与“红军战士”的跨越时空对话,让台下师生深刻感受到革命纪律与现代法治精神的一脉相承。这是通渭县原创红色法治微话剧《他们·我们》的经典片段,也是当地以文艺创新传播红色法治精神的生动实践。

  该剧以“穿越”为线,以学生参观榜罗会议纪念馆为引,讲述两名小学生穿越至1935年红军长征榜罗镇。通过现代少先队员与红军战士围绕“一个苹果”的互动,诠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纪律,呼应当代法治“讲规矩、明是非”的核心,让青少年在共鸣中领悟法治的历史与精神。

  除微话剧外,通渭县创新红色法治教育融合路径,将红色法治元素融入非遗与民间艺术,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融入法治内涵,让红色法治教育以更生动的艺术形式走进青少年群体。

创新沉浸式法治教育空间

  “从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马锡五审判方式,再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原来法治建设走过了这么长的路!”通渭县第一中学学生王梓涵在红色法治文化一条街参观时感慨。这条依托榜罗纪念馆打造的街区,是通渭县创新法治教育空间的重要举措。

  通渭县秉持“传承红色历史、弘扬法治精神”理念,构建“馆街一体”教育场景。六大主题展牌串联革命年代至新时代的红色法治脉络,还原红军生活场景与纪律实物,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法治历史。

  结合“重走长征路”研学活动,学生身着红军服实地学习,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实现红色记忆与法治认知的深度融合。如今,该县已形成“阵地支撑、文艺赋能、场景体验”多元教育模式。未来,通渭县将优化“1+N”阵地网络,推动红色法治资源向乡村延伸,深挖本土故事,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力量。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马静薇 李建源)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