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峰镇汪家坡村维修加固和重建现场。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崔翔龙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崔翔龙 李小龙
秋日暖阳下,文峰镇正从陇西县“9·27”地震后的废墟中拔节生长,处处涌动着重建的热潮与希望。
从紧急救援到家园重建,文峰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以“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冲锋”的强大合力,凝聚起磅礴力量,确保了重建工作的高效推进。
从救灾到重建的角色转变
“必须赶在过冬前,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文峰镇党委书记姜吉祥在近日召开的推进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
随着工作重心转移,文峰镇党委将“包抓联动”升级为“重建攻坚责任制”,包抓干部的角色从“指挥员”转变为“服务员”。
文峰镇党委副书记米家瑶把办公室“搬”到了仙家门村的工地上。发现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因建材运输误工,她立刻重新联系企业调配水泥砖瓦;遇到村民对维修方案心存疑虑,她便蹲在地上,拿着图纸用最通俗的语言反复讲解,直到村民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
目前,仙家门村160户维修加固户与45户分散安置户,全部落实党员包联,专业施工队全面进驻,重建工作稳步推进。
文峰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李敏连续多日吃住在安置点,天不亮就清点物资、安排三餐,还联系医生为老人体检。转入重建阶段,她又牵头建立“重建进度台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每户的需求与进展。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句承诺在重建现场化为最踏实的行动。

文峰镇党群一心重建家园。
扎根群众的支部堡垒
基层党支部,是群众最信赖的“主心骨”。
村民常四平家墙体开裂,担心修不牢固,桦林村党支部在书记李斌的带领下,天天去现场盯守,反复叮嘱工人:“水泥要达标,墙角是重点,必须补牢!”如今,看着修葺一新的房子和换上的新瓦,村民常常拉着党员的手,连声道谢。
在汪家坡村,针对“老人多、劳动力少”的困境,党支部推行“党员联户+群众互助”模式,组织有建筑经验的党员成立“义务维修队”。有十几年瓦工经验的党员陈文祥主动请缨,每天背着工具包骑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
截至目前,全镇已拆除危房345户,协助1099户群众进行房屋维修加固,“支部在,民心安”的场景在灾区处处可见。
如今,行走在文峰镇的受灾村落,汪家坡村的危房正在进行最后加固,仙家门村孟家门社的集中安置点雏形初现,中山村、桦林村等地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文峰镇党委书记姜吉祥说,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把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保障受灾群众早日住上“安心房”。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