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迷途罪犯重构生命坐标——定西监狱“安定小课堂”带来“安定”效应

发布时间:2025-10-20 15:43:16     来源:甘肃法治报

今年以来,定西监狱以“寻找安详”小课堂为蓝本,深度融合法治理念、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以“互动式”国学经典学习、“体验式”传统美德教育、“沉浸式”孝亲文化浸润、“自省式”感恩理念根植、“提升式”家国情怀培树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着力打造“安定小课堂”,通过文化的浸润、情感的沟通、榜样的引领和实践的躬行,让“经典浸润+情感修复+行为重塑”的甘肃范式融入教育矫治全过程,以创新实践回应新时代监狱工作命题,让迷途的罪犯从“心无所定”走向“安定自守”,在内心深处重构生命坐标。

重构改造与救赎的文化密码

以文化之光照亮改造之路,以安定之心重塑新生之魂。今年3月份以来,定西监狱选派近20名民警前往宁夏和谐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学习“寻找安详”小课堂公益实践项目。

今年4月,定西监狱党委听取参加宁夏“寻找安详小课堂”培训学习的民警专题汇报后,决定启动复制推广项目工作,在省监狱管理局及教育改造处的大力支持和宁夏和谐传统文化交流中心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定西监狱协助省监狱管理局成功举办的第一期全省教育改造工作专题培训班,不但为各单位培养了一批民警教师骨干,而且为自身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办学经验。

5月17日,在定西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1期“安定小课堂”如期开班。截至目前,监狱先后培树了36名高素质的民警教师,成功举办了4期小课堂,180名罪犯接受了封闭式沉浸学习。

当看到每一期结业式上痛哭流涕、悔恨难当的学员发自肺腑地分享时,在场的领导、来宾、民警和罪犯无不为之动容和深受感动,也无不惊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大和教化之深。

定西监狱四期“安定”小课堂,通过沉浸式学习与体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濡润作用,教育引导罪犯求真求善、乐观向上、积极改造,助力罪犯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罪犯带来了一场触及心灵的精神之旅,让迷途的心从“心无所定”到“安定自守”,重构生命价值的坐标,找到归航的方向。

参加过宁夏“寻找安详”小课堂培训的民警学习结束后,带着“安详礼包”回到工作岗位,这个包含《寻找安详》《醒来》等书籍的礼包,成为培训民警与服刑人员沟通的新纽带。

定西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张和告诉记者:“小课堂引导我们用现场感的方法化解压力,这与我之前接触的心理训练不谋而合。记得,曾经我将觉察压力—接纳压力—转化压力的三步法运用到罪犯个别谈话中时,一名多次违纪的服刑罪犯突然痛哭流涕:‘警官,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小课堂体验活动中,音乐缓缓响起,我的脑海中回溯从警七年来的每个瞬间:第一次个别教育谈话时的紧张,见证罪犯减刑时的欣慰。”

在定西监狱每一期“安定小课堂”中,张和和他的团队都满怀信心计划着,在监区的“传统文化角”,组织服刑人员开展“每日一省”活动;让他们用毛笔抄写《朱子家训》,在笔墨流转中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真谛;让小课堂在监狱落细、落实,生根发芽……

以守念之心铸灵魂之塔,以文化之钥启新生之门。使命升华,就是在知行合一中践行藏蓝担当。

一句句良知被唤醒后的肺腑之言

从心无定所、行无安处到心有所定、行有所止。这是参加过小课堂学员普遍的真切感受。

罪犯杨某某,第三次入狱服刑,前两次分别因盗窃、诈骗罪入狱,此次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余刑7年5个月。

杨某某说:“来到监狱安定小课堂,第一天我是排斥心理,第二天小课堂给我们讲孝道,我居然能听进去了。我是2022年入监的,在监狱起毛扎刺的事太多了,我的脾气不好爱抱怨,每天在监区抱怨骂人。但到小课堂四天的时间里让我开始反省,今年37岁了,入狱前就连带父母出去旅游都很少,入狱后还不断在里面惹祸,违规违纪,如果父母知道这些在外面又会怎么想?在小课堂,来了把腰弯下去,每天给大家鞠个躬、说一句‘我爱你’,好像心里边暖了,真的很暖。我为自己以前做的事情,想向我们监区的所有民警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

罪犯张某说:“我从入看守所第一天到现在,我换了4个看守所,转了三个监狱,关了两次禁闭。但是通过这一次安定小课堂四天半的学习,让我的大脑彻底改变,这几天的点点滴滴,小课堂让我感觉到自己真的错了。以前我认为自己没有错,但是通过弟子规,让我打开心扉,让我彻底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罪犯王某说:“通过小课堂的精神洗礼,我真心希望每一名罪犯都能参加小课堂的学习,在自我的生命对话中重新寻回内心的真善美。”

“作为第一家将宁夏‘寻找安详小课堂’公益项目引进甘肃教育改造工作实践的监狱,截至目前,监狱先后培树了36名高素质的民警教师,成功举办了4期小课堂,180名罪犯接受了封闭式沉浸学习。”定西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何东明告诉记者。

一封封家信和感恩留言填满悔意道着心声

定西监狱每期安定小课堂,都特别设置感恩树和服刑罪犯为亲人写一封家信环节,让服刑罪犯把给别人和家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用感恩贴和书信表达出来。

服刑罪犯张某某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爸,妈:一场秋雨,一场凉,儿子现在做不到给你们当面提示,只能用书信方式来尽我现在能尽到的一点点孝心,希望你们可以原谅我,从小到大没能让你们骄傲,主要还让你们丢脸,我一直以为给你们说些好听的,就是孝,但那只是微不足道的,我有幸参加了监狱组织的“安定小课堂”,学习了弟子规,我才发现我真的不孝,连最简单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没有做到。

在上课的时候警官问父母的生日还记得吗?我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回答。妈,您说过我变好还是您的好儿子,我这次一定改造好,出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孝顺的儿子。我会踏实改造,请你们放心,我爱你们。

服刑罪犯王某某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爹,娘:我错了。误入歧途,走进牢门,让爹娘从小到现在为我操碎了心,我对不起你们,让爹娘在家承受了很多,给家抹黑了,让爹娘蒙羞,让爹娘在该享福的年纪还要照顾我的孩子,承担两个孩子的生活开销,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作为儿子,我自始至终没有尽该尽的孝道,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没有担起我该担的责任,我对不起你们。爹娘,请你们放心,也不必担心,我会在这里好好改造,用这里学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重新塑造一个守法守规的,一个全新的自己,早日回归家庭,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罪犯良知的安定小课堂无疑是目前教育改造诸多方式中效果最明显、方法最可行的措施。这是感受过小课堂培训效果的所有民警的集体共识。

定西监狱“安定小课堂”民警教师团队的李晓珑告诉记者:“通过聆听老师对《弟子规》精神的精彩解读,让我进一步认知到了《弟子规》是人生的导航,是生命的第一规,我被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深深吸引了。我很荣幸参与组织并主持了3期全省监狱民警的教育改造业务专项培训和4期定西监狱服刑人员‘安定小课堂’的培训。从‘114期公益班’一名普普通通的学员,到后面的志愿者、工作人员;从一开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精神的学习者、践行者,到后来的弘扬者、传播者……八期的学习培训,每一次我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尤其是担任主持了监狱4期的‘安定小课堂’培训,看到每一名学员对知识渴望的眼神,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滋养的心灵,每个人都在成长蜕变,这更加坚定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小课堂学习培训、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用爱与希望编织的重生之路

定西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刘军旺告诉记者:“监狱借助‘安定小课堂’的力量,以经典持续润泽迷途心灵,以‘安定’铺就新生光明坦途。通过安定小课堂,已经实现了罪犯认罪悔罪意识深化、改造情绪显著稳定、行为规范持续向好、道德情操悄然涵养的目标。这深刻印证着当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心灵深处,便能唤醒良知、修复裂痕、重燃希望。今日的定西监狱,法律的刚性与文化的柔性正在完美结合,惩罚的威严与教化的温暖正在同频共振,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心灵土地上,安详之树已经生根发芽,终将枝繁叶茂,荫庇更多迷途者找到归家之路。”

总结“安定小课堂”在定西监狱能取得如此良好教育改造质效的秘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根本。“寻找安详小课堂”成功办学经验的复制运用是基础,监狱党委的高度重视和上下协作是保障,民警教师团队的躬身践行和示范引领是关键。

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处长路永泉说:“安定小课堂创新成果,既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矫治的深度融合,又凸显了教育改造向外延伸的成效,有效激发了罪犯内生改造动力,探索出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浸润+情感修复+行为重塑’的甘肃范式。”

宁夏兴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宁夏和谐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李伟说:“定西监狱将寻找安详的种子深植黄土高原,开出安定自守之花。这面甘肃首家牌匾,是荣誉更是责任——愿以文化之光,照亮更多归航的路!”

破茧寻光悟本真,心归安定启新生。“安定”小课堂,是监狱践行改造宗旨、创新教育模式的生动缩影,既是心灵的洗礼,又是信念的重塑,更是向光的双向奔赴。

一个个真实镜头,生动诠释了从心无定所、行无安处到心有所定、行有所止的改造成效,见证了安详力量在黄土高坡上的高墙内开花结果的感人历程。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