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姚晓琴 夏雪)近日,民乐县法院六坝法庭通过“微信+电话”线上调解模式,成功化解一起鸡苗款拖欠纠纷,以“零跑腿、高效率”的司法实践,彰显了法庭在基层治理中的效能。
原告陈某某系鸡苗供应商,2020年5月向被告张某某(养殖户)供应一批鸡苗,双方约定收货后一个月内结清款项5800元。付款期届满后,张某某以“资金周转困难”及“鸡苗存活率偏低导致养殖损失”为由,拖欠部分款项,陈某某多次催讨无果后诉至法院,主张支付剩余欠款及利息等共计12456元。庭审前沟通中,双方争议聚焦于“欠款金额认定”与“质量问题责任划分”。考虑到案件标的额较小、事实相对清晰,六坝法庭决定适用小额速裁程序,优先推进庭前调解,最大限度降低当事人解纷成本。
调解准备阶段,法庭了解到被告张某某在外务工,无法到庭参与调解。承办法官主动提出采用“线上调解”方式,通过微信视频连线搭建“云端调解室”,同步辅以电话沟通核实细节,彻底破除时空壁垒,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参与纠纷化解。
承办法官围绕争议焦点,从法理与情理双重视角展开疏导。一方面向被告说明,即便存在质量争议,也应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利,拖欠款项并非解决问题的正当方式;另一方面向原告释明,作为供应商,对鸡苗质量负有基本保障义务,适当考虑养殖风险有助于纠纷实质性化解。经过承办法官的耐心沟通,双方逐渐放下对立情绪。原告考虑到被告确有养殖损失,自愿放弃部分欠款主张;被告也认可原告在供货时的及时履约,同意承担合理款项。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此次纠纷的快速化解,是六坝法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鲜活实践。将“线下调解”搬到“线上”,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生动彰显“便民利民”的本色定位。六坝法庭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聚焦涉诉纠纷特点,探索“线上调解+司法确认”“田间法庭+行业调解”等多元解纷路径,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养殖场户、社区企业等,切实守护辖区的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