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山丹县推出的“长城和韵”调解法,在严格遵循“四级七天”调解机制的基础上,融入“小板凳”式的温情调解方式,以地域文化为纽带,构建起高效、亲民、暖心的矛盾化解体系,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机制为基
“四级七天”筑牢解纷框架
“长城和韵”调解法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四级七天”调解机制的坚实支撑。这一机制如同长城的泥土,自然相融、紧密相依,为矛盾化解划定了清晰路径和时间节点。
“王阿姨,你邻居家的水漏到你家屋顶的事,按‘四级七天’流程,楼栋长先上门看现场,3天内咱们坐下来聊聊解决方案,保证一周内有结果。”近日,在山丹县北街社区的树荫下,调解员张璟明搬来三个小马扎,一边给居民递水,一边讲解调解流程。
这场“板凳上的调解会”,正是“四级七天”调解法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写照。自该模式推行以来,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周期缩短60%,重复投诉率下降72%,成为“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的新探索。
为避免“限时办结”流于形式,山丹县打出“组合拳”。其一,细化清单,将审批事项拆解为“受理-审核-办结”节点,明确每个环节时限、责任人,全程留痕可追溯。其二,引入“红黄蓝”预警,超期未结亮黄灯提醒,超时亮红灯督办,季度通报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其三,开通“办不成事”反映通道,专人跟进群众投诉。同时,每月抽查办件档案,对“体外循环”“隐性拖延”等行为严肃问责,确保时限不“缩水”、服务不“打烊”。通过这几项措施,让“四级七天”从“软要求”变成“硬约束”,今年以来全县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496件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群众对人民调解的满意度达97%。
温情为桥
“小板凳”架起连心桥
“长城和韵”调解法中,“小板凳”不仅是调解工具,更是拉近心距的象征。
“小板凳”调解法以“场景亲民化、队伍本土化、流程闭环化、功能综合化”为核心,通过情感纽带与制度设计结合,将基层治理从“被动灭火”转向“主动防火”。其成功关键在于以群众信任的方式打破沟通壁垒,在“拉家常”中实现矛盾“软着陆”。
在新河村宅基地纠纷中,两户村民因一尺地界互不相让,甚至动了手。网格员第一次调解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搬来小板凳坐在两家中间,先聊起村里老人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又说起当年两家人共修水渠的往事。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在回忆中渐渐松了口气,虽然当天没达成一致,却同意“再想想”。
村调委会介入后,特意将调解场地选在了村头的文化广场,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围坐。老人指着不远处的长城遗迹说:“这蜿蜒数公里的汉明长城是我们先辈们同甘共苦的见证,咱邻里不也得互相让着点?”一番话让双方红了脸。最终,一家主动后退半尺,另一家也表示不再计较,多年的积怨在小板凳旁烟消云散。
这样的场景在当地并不少见。无论是婆媳矛盾、劳资纠纷,还是土地争议,“小板凳”总能让当事人放下戒备。
“坐着一样高的板凳,说着贴心的话,再硬的脾气也能柔下来。”一位调解员感慨道。
文化为魂
“长城和韵”凝聚和解力量
“长城和韵”调解法,以“和、韧、融”为理念,“和”取长城“和平守卫”之意,象征调解化解矛盾、守护和谐;“韧”呼应长城千年不倒的坚韧,倡导纠纷解决中的耐心与持久智慧;“融”立足丝路多元文明交融传统,推动不同立场群体的共生共荣。
陈户镇在处理一起绒山羊啃食邻里苗田纠纷时,镇综治中心的调解员没有只谈法规,而是带着双方登上附近的长城遗址。指着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的汉明长城,调解员说:“长城能挡住风沙,靠的是泥土咬合;村子要发展,靠的是村民们互帮互助、共筑共建。现在咱就像泥土,得找到契合点才行。”双方当事人听到这番话时都有所触动。当双方当事人再次坐到一起时已不再是寸步不让的争吵,而是能够进行平心静气的商谈。调解员看到事情有和解的可能,又开始一次又一次地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矛盾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在调解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双方当事人形成“共护家园”的共识,当场承诺化干戈为玉帛并达成和解协议。
如今,“长城和韵”调解法已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金名片”。数据显示,该方法推广以来,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6%,平均用时缩短至4.2天,群众满意度达98%。
山丹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四级七天”的机制保障,到“小板凳”的温情沟通,再到“长城文化”的精神引领,三者相互赋能,既守住了依法办事的底线,又传递了基层治理的温度,真正让和谐之风吹遍街巷村落,如同千年长城般,守护着一方安宁。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李永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