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焉支大地上,法治的种子正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山丹县以法治乡村建设为抓手,将法治融入乡村治理每一个角落,全力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一幅乡村振兴的法治画卷正徐徐展开。

法治文化广场。山丹县司法局供图
构建便民服务“法治网络”
法律服务体系的健全,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山丹县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网络,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23个,实现了法律服务从县到村的全覆盖。
同时,建成县级标准化、规范化行政复议服务大厅1个、功能室13个,并在县便民服务中心、各乡镇设立行政复议代收点9个,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复议服务。截至目前,已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0件,审结18件,有力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此基础上,山丹县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制度,让专业的法律服务走进乡村、贴近群众,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我是残疾人,现在陈户乡东门村居住,因为行动不便,无法去县城申请法律援助,我该怎么办?”“镇上公共法律服务站就有法律援助服务点,我们可以帮您申请。”……山丹县充分发挥县镇村综治中心、乡镇司法所、乡镇派出所等职能作用,整合律师、“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资源,持续推动全县8个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延伸触角、增加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群众及时提供更精准、普惠、高效的法律服务。目前,全县共拥有“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787人,法治副校长27名,普法志愿者85人,逐步构建起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网格化普法宣传新路径。
激活乡村振兴“法治细胞”
基层治理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山丹县在推进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上持续发力,培育司法所和综治中心融合发展示范点,并以此为引领,带动全县基层治理水平提升。通过建立健全“法律顾问+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让基层矛盾纠纷的解决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王书记,最近天气原因导致我们社路段出现凸起断裂,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能不能尽快安排维修?”近日,在东乐镇山羊堡村的邻里小院议事会上,村民们纷纷表达对道路维修的迫切需求。收到群众反映后,该村负责人立即开展走访勘查,并迅速组织人力和机械,对隆起路面进行破拆平整,高效排除了安全隐患。
这一快速响应的背后,是山丹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山丹县深入推行“组织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联动“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师”“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以及普法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与普法宣传。同时,积极探索打造“邻里小院”“议事广场”“议事长廊”等基层治理品牌,通过“小分队”常态走访察民情、“小院子”说事议事集民智、“小平台”收集诉求聚民意、“小窗口”接诉即办解民忧、“小切口”普法宣传育民法,全面营造“说事依法、议事遵法、办事守法、评事信法”的浓厚法治氛围,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打造普法宣传“法治阵地”
在位奇镇,“法律明白人”曾令平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在村里的法治文化广场为村民讲解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他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村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遇到问题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东乐镇积极打造东乐镇法治文化广场、大桥村法治文化长廊、东乐中心小学法治校园、山羊堡村法治广场等5个宣传阵地,形成“一村一亮点,百花齐放”的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格局。
法治宣传教育是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山丹县坚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N”工作模式,将普法与调解、教育、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普法格局。充分利用普法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活动85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建立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宣传阵地27个,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梯次式深化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工作,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村民在“邻里小院”议事会上说事议事。山丹县司法局供图
培育社会治理“法治沃土”
在纠纷化解方面,山丹县不断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大力推行“1+3+N”多元解纷工作体系,形成强大的社会治理合力。建立健全接诉即办实体化运营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邻里小院”“小板凳+”“村民议事厅”“网络驿站”等调解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群众信赖的矛盾化解平台。
在霍城镇西坡村,土地承包方何某与西坡村村民因地租款和水费未及时支付产生纠纷,双方互不相让,矛盾逐渐升级。在“四级七天”调解法的高效运作下,仅用七天就完成四级调解流程,妥善解决了问题。
2024年12月,村民反映土地承包方何某未支付地租款且拖欠灌溉水费,网格员初调受阻后,经村委会、乡镇综治中心、乡镇党委政府层层调解,最终促使何某承诺支付款项并签订调解协议,实现经济纠纷清零,从根源化解矛盾。
如今的焉支山下,法治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憩学习的热门场所,法治主题墙绘装点着乡村振兴画卷,“遇事找法”成为群众共识。
随着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增至15个,法治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乡村治理生态,为陇原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山丹样本”。(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党妮娜)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