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这笔钱要不回来怎么办?家里孩子等着吃饭,儿子也意外去世了,外面还欠着债……”原告贺某声音哽咽,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着。
“不是我不还,最近姑娘生病,一直在兰州化疗复查,实在没有办法。”被告王某的语气中也充满着无奈。
近日,临泽县法院调解了一起看似普通却蕴含特殊情况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背后,是两个被命运重压的家庭和一段几乎被现实磨灭的信赖。

调解现场。临泽县法院供图
精准把脉
受理案件后,调解法官敏锐察觉到,这并非一起简单的借贷纠纷。通过与双方深入耐心沟通,一幅令人辛酸的真实图景逐渐清晰。
原告贺某年近六旬,独子意外离世后,抚养幼孙并背负着为老伴治病所欠债务,出借款实为老两口仅存的养老钱。被告王某之女身患重病,长期在兰州化疗,家中积蓄耗尽且负债累累,因需陪护女儿无法稳定工作,无稳定经济来源,确无偿还能力。
温情调解
调解初期,双方情绪激动。原告为孙子的未来和自己的债务焦灼,被告则为重病的女儿和无力偿还而绝望。法官并未简单进行法律宣讲,而是采取“背对背”调解,以情理交融的方式打开双方心结。
法官先安抚原告,肯定其债权合法性,并引导他体谅被告救女的艰辛:“您的痛我们懂,但王某也在为孩子拼命,实在力不从心。”随后,又与被告沟通,理解其压力的同时,严肃指出履约的法律责任:“救孩子是天经地义,但守信更是立身之本。不能因自家困难,就让另一个家庭雪上加霜。”
法官恳切的话语,既讲法理又通人情,逐渐融化了双方心中的坚冰……
破冰和解
通过深入沟通,法官将工作重点从事实认定转向探寻化解纠纷的方式和途径。待双方情绪缓和,法官针对双方家庭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分期偿还的方案。经过双方不断协商,最终,达成协议:王某承诺两年半分三期还清欠款,贺某同意宽限。
“谢谢你们,真是帮我们省去了太多时间和不必要的花费!”贺某说道。
调解成功并不是终点。了解到两个家庭面临的特殊困境,承办法官主动联系县民政部门,详细说明了贺某老年丧子、配偶患病、抚养幼孙以及王某女儿重病长期化疗的情况,建议是否能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两个家庭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或帮扶政策,并将沟通情况向两个家庭进行反馈,希望能为这两个艰难的家庭多添一份支持,多送一缕温暖。
临泽县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总结提炼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纠纷调解方法,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加强调解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共情能力培训,更加注重借助社会力量实质化解纠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李溪城 王瑞娟)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