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张志鹏)漫步在秋日的张掖制种基地,金色的玉米穗随风摇曳,田埂上“检护农‘芯’”的宣传旗格外醒目……近年来,张掖市检察机关通过精准司法、融合履职,让制种企业投诉量下降40%,农户涉种纠纷同比减少35%,为“张掖玉米种子”这一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筑起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从持续深化“府检联动”机制,在河西五市协作基础上建立跨区域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到运用数字检察手段,构建“大数据监督”的智慧保护体系;从实验室里的DNA比对和田间地头的普法宣传,再到跨区域的联合办案以及对制种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检察履职的触角已延伸至种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份沉甸甸的法治答卷,源于张掖检察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
种业保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系统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张掖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更高站位,谋划更实举措:一方面,将在现有河西五市检察协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覆盖更广、层级更高的跨区域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打破地域壁垒,实现线索互通、标准统一、执法协同,共同应对跨区域、链条化违法犯罪新挑战;另一方面,将紧跟数字时代步伐,深度运用数字检察手段,整合涉种企业信息、品种数据、执法司法案例等资源,构建起“大数据+法律监督”的智慧保护体系,实现对涉种风险智能预警、对违法犯罪精准打击,全面提升种业保护的预见性、精准性与高效性。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