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掖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防风险、保稳定、促发展”为主线,聚焦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系统治理,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全面推广“四级七天”调解模式,培育出“一碗奶茶”“乡土普法”“长城和韵”“小板凳+”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典型案例。近三年,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4.1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8%,全力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临泽县“乡土普法”让法治走进百姓心坎里
临泽县司法局秉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普法宣传理念,通过实际案例改编各种“普法小故事”,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字形式诠释法律,并依托“法治临泽”及时发布普法小故事,促进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成为常态,进一步推动法律知识深入人心。深挖本地“枣乡”文化资源,让法治宣传融入乡土血脉。普法微视频《“疯狂”的面包车》取材真实案例,浏览量破万;“法润枣乡”系列活动巧妙结合红色文化、非遗展示,让法律知识从纸面走进生活,“法治红枣礼盒”和普法吉祥物“枣小法”,更是将“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提升普法趣味性,将法治理念化作可触可感的乡土记忆。
山丹县“长城和韵”调解法奏响和谐新乐章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经千年,寓意着守护和平。山丹县“长城和韵”调解法将这一内涵融入其中,每一位调解员都像是长城的守护者,穿梭于各类矛盾纠纷之间,用耐心、细心和专业知识,化解着各类矛盾,守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调解团队积极吸纳专业的法律人才、心理咨询师和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士加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活动,不断提升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肃南县“小板凳+”绘就基层善治新画卷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对法律的不同需求,肃南县创新“楼院普法”模式,一场“板凳普法会”打破传统课堂式、摆台式普法局限,用一张张小板凳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舞台。通过整合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驻社区民警等力量,组建“邻距离”宣讲团,将法治课堂搬进小区广场、网格驿站、居民楼下,有效满足了辖区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的法治需求。截至目前,红湾司法所根据接到的普法“订单”举办“‘邻’距离普法微讲堂”24场(次),覆盖居民2000余人次。创新“345”调解机制:组建3支队伍(律师、驻社区民警、调解员),建立4级调解网络:网格员初调、村(社区)调委会劝调、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联调、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统调,落实5步工作法(听诉求、查证据、释法理、促和解、勤回访),绘就了一幅基层善治的新画卷。今年以来,成功化解涉及邻里、婚姻、物业等各类矛盾纠纷165起,调解成功率达100%。(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李红霞)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