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王竞)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张掖公安立足全市“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创新建立旅游警务“1+3+2”机制,打造“一山一水一古城·张掖公安伴您行”丝路旅游警务品牌,以服务型、综治型、实战型、生态型丝路旅游警务新模式,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张掖公安做细“服务型”旅游警务、做强“实战型”旅游警务、做实“综治型”旅游警务,做深“生态型”旅游警务,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构建服务全域旅游发展新体系。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成立旅游警察专业队伍,在全市22个4A级以上景区建成旅游派出所2个、联勤工作站5个、警务室(站)18个,在城区布建13个街面警务站,统一设置醒目“旅游警察”标识标牌,执勤民警佩戴“旅游警察”专属袖标,塑造张掖旅游“第一名片、最优窗口”形象。充分发挥景区警务室前沿阵地作用,深入游客开展报警求助、纠纷调解、信息咨询、旅游投诉等“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游客有所呼、公安有所应”。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推出“双语服务”“马背警务”等特色警务,形成“彩虹警务”“民族特色警务”等县域品牌矩阵,实现“全域布警、景中有警”。
张掖公安立足景区特色,组建130人的“丹霞联盟”“峡谷卫士”等旅游义警群防群治组织,组建“女警巡逻队”,落实“六巡”模式,为游客提供“警察就在身边”的全时空守护和面对面服务,有效预防涉旅案(事)件发生。在景区警务室、联勤工作站设立调解室,探索建立“1+N”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机制,做到“纠纷快调快处、事故快勘快赔、案事件快交快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游客满意度。联合市场监管、文旅、应急等职能部门对景区及周边涉旅行业场所开展安全排查整治,严打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涉旅违法犯罪,重点整治“黑出租、黑导游、黑旅社”等涉旅乱象,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融合文旅、交通、气象等部门涉旅数据,积极对接景区管理部门建成公共安全视频中心、“彩虹警务”智能指挥平台,整合景区视频、无人机巡航等设备,实现“一屏观全域”,动态监测调控人流密度和交通态势,用科技力量助力丝路旅游警务由“人力密集型”向“智能集约型”转变。依托“现代警务”建设成果,组建“警航中队”“甘州警鹰”空中巡逻队、配置机器狗,实时传输景区巡逻视频数据,搭建高峰预警模型,综合预警研判,精准调配警力,动态发布安全预警,制定完善涉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处置突发情况120余起。
为全力塑造守护生态安全、服务旅游发展的公安铁军形象,张掖公安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聚力深耕生态旅游警务建设,创新组建“公安骑警队”,联动开展河道巡查、生态修复等工作,“平安蓝”与“志愿红”交织,激发丝路旅游警务新动能。将马蹄寺、平山湖、焉支山、山丹马场等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警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区域协同、警种联动、空地一体”的生态旅游警务模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护航生态旅游发展。依托生态旅游联勤工作站,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联动开展巡防巡查、普法宣传等工作,向游客讲解生态旅游资源保护3000余次,受教育游客超1.2万人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